校长寄语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校长寄语
十年课程改革 一路苦涩甘甜
发稿人: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9-04-08

 

——“因材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深圳市富源学校 张希怀

 

一、“钱学森之问”

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2005年,一代文学巨匠巴金老人、当代书法泰斗启功老师相继去世。有媒体称“中国进入了一个没有学术大师的尴尬时代”。在此之前,钱钟书、华罗庚、苏步青等学术大师去世后,他们所专注的学术领域几乎无一例外地后继无人。这意味着,新中国六十多年的教育模式竟然没有培养出一名堪与前辈比肩的学术大师。

四大发明曾经令中华民族自豪了数千年。然而,电灯、电话、汽车、飞机、计算机等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的产品,却没有一样是中国人发明的。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的商品,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很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但是,从286386486……,我们搞计算机搞了二、三十年,直到现在,99%的计算机芯片还要依赖进口,我国计算机的产量居世界前几位,然而每一台计算机中国企业仅仅赚了几块钱,而大部分的利润让掌握计算机核心技术的外国企业赚去了。现在跑在马路上略为好一点的汽车,它的机头都不是我们造的。中国的药品(中药除外)和医疗器械,98%的产品不是中国人发明创造的,全中国所有医药企业的产值不如美国某医药公司一家企业的产值。

还有,迄今为止,诺贝尔奖一直与中国大陆无缘,这也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一大心病。

 

二、教育存在深层次问题

朱镕基在视察清华大学时长叹一声:“为什么我的学生出国后都不回来了呢?”这个问题很复杂,既有社会的问题,更有教育的问题。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和“朱镕基之叹”警醒了我们。我们的教育怎么了?这个问题实在太大、太难、太沉重、太紧迫了,某种意义上,这个问题已经演变成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因此,这个问题值得也必须引起我们每个人的关注、反思和探讨。

有人说,造成“钱学森之问”,主要原因是教育的设施设备落后,教材“繁、难、偏、旧”,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但是,旧中国培养了鲁迅、郭沫若、巴金、沈从文、华罗庚、苏步青等世界级的大师,抗战时期简陋的西南联大却培养出李政道、丁肇中、杨振宁、邓稼先、朱光亚、黄昆、汪曾祺等一大批世界级的杰出人才。

建国六十多年来,中国大陆为什么创新能力不强、为什么出不了大师、为什么与诺贝尔奖无缘呢?问题出在教育,我们的教育存在许许多多深层次的问题。

1、教育生态问题

教育外部环境方面,存在许多矛盾,如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教育相对滞后的矛盾,学生成长规律与家长期望值过高的矛盾,学校优质学位的有限与社会优质学位的大量需求的矛盾,学校课程改革的热潮与社会固有的旧的教育评价的矛盾,社会教育资源的丰富与学校很难开发利用的矛盾,开展开放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收费、安全等问题的矛盾,校内良好教育与社会不良影响的矛盾,教育发展与教育投入的矛盾,封闭的教育与开放的社会的矛盾,一些领导、学生家长落后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的矛盾等等。

教育内部环境方面,也存在许多矛盾,如全面发展与发展个性的矛盾,教育改革与应试教育的矛盾,面向全体与精英教育的矛盾,学生高分与低能的矛盾,陈旧的教学内容与知识增长、学生学习需要的矛盾,培养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的矛盾,师道尊严与尊重学生人格的矛盾,学校教育用地的狭小与学生日益增加矛盾,课业负担的减轻与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矛盾,听话的好孩子(小绵羊式)与孩子独立个性、创造精神的培养的矛盾,激烈的社会竞争与和谐人际关系的矛盾,学生活动安全风险与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矛盾,学生网上学习与不良网页负面影响的矛盾,因材施教与班额过大的矛盾,教师专科毕业与跨学科教学的矛盾,功利主义与奉献精神的矛盾,学生的学业进步与身体素质降低的矛盾,教育技术的进步与教育设备落后的矛盾等等。

2、教育深层次问题

1)教育方针问题

我们的教育方针的是“功利主义”的,是“乌托邦”式的。

教育方针的“功利主义”表现为过去是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现在是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我们的教育方针恰恰忽略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以“社会为本”的,在以“社会为本”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我们的学校设置,专业的设置,课程的设置,甚至教材的编写,都是围着“社会需求”这根轴来转的,不管这些人有没有能力学,喜不喜欢学,也不管有多少人有能力学,有多少人愿意学。长期以来,造成了许许多多的学非所能,学非所愿,学非所选和学非所用的现象的发生。

我们的教育方针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愿望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教育方针就象“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主义一样华而不实。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我们过去习惯于理想化地要求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学生,每个学生所有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我们平均使用力气去办学校,平均力气去教育所有的学生,让学生平均力气去学好各门功课,强行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五个手指一样长”,结果是我们的学生不仅仅得不到真正的、高水平的“全面发展”,而是削峰填谷,五个手指中连最长的中指也长不了,严重地压抑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全面发展”却陷进了“全面平庸”的怪圈中去。我们的高考,是按照“全面发展”的标准来设计的,如果罗家伦、钱钟书、钱伟长、吴晗、臧克家、季羡林现在参加高考,他们是连大学都考不进去的,因为他们的某些学科考试只得了几分、十几分。当代的韩寒,读中学时六门功课不及格,早与大学无缘,但是谁敢说韩寒不是人才呢?“中国进入了一个没有学术大师的尴尬时代”,它的“罪魁祸首”源自于我们“可爱”的教育方针。

2)教育体制问题

我们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倒金字塔式”教育管理体制,最上面教育部权利最大,接下来是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区教育局,学校基本没有办学自主权。各个学校开设多少门课程,每门课程开多少课时,每周上多少节课,使用什么教材,甚至使用谁编的教辅材料、配备多少老师等等,都只有教育部或教育厅说了算。我们的是官本位教育管理机制,某大学召开副处以上干部会议,礼堂里坐满了700多人。有许多连一天书都没有教过的人当了教育局长,教育局处长、科长,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比比皆是,难怪温家宝总理大声疾呼要“教育家办教育”。

3)教育标准化问题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标准化”越来越成为时髦的词语,也越来越成为教育界行动的准则。这些“标准化”具体表现为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教材的全国统一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程式化,班级规模的标准化,教学设施设备的标准化,考试答案的标准化,对学生评价的单一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标准化等等,而且城市、农村同一个标准,东部、西部同一个标准,优生、差生同一个标准,昨天、今天、明天同一个标准。

所谓“标准化”,貌似“公正”、“科学”,其实是害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同一个老师,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去教几十个程度不同、个性各异的学生,个个学生都成了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产品”。这些“一刀切”,“千人一面”、“标准件式”的人才生产模式,忽略了人的个性差异,违反了人的成长规律,容易造成“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状况,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学生学习自由问题

中国的学生没有学习自由。因先天和后天的影响,每个人的个性、兴趣、爱好、智力、能力都是千差万别、各具特点的,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我们的教育要给予学生充分选择的自由,并尊重这种自由,应该通过学校的教育和学生的自主选择,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在自己优势方面都有最大的发展。然而,现在的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与这样的要求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有些“吃不饱”的不给多吃,有些“吃不了”的硬要人家吃,有些“想吃”的偏不给“吃”, 有些“不想吃”的偏要他“吃”,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上基本没有自由。

中国缺少学术自由。自五十年代“反右”以来,没有百家争鸣,没有百花齐放,有的是思想禁锢,有的是学术凋零。另外,长期以来,学生在学校,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讲什么,学生就信什么,中国的学生缺少质疑的品质,缺少好奇心,缺少“异想天开”的想象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创造吗?

5)精英教育问题

“精英教育”,长期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有人说,我们的精英教育不公平,而且搞过了头,我们办了这么多的重点大学、重点中学、重点小学,让许多进不了重点学校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老百姓意见很大。我们认为,是不是“精英教育”,不是看有多少重点学校、重点班,而是看是否培养出“精英”来。我们的“精英教育”,其实是“伪”精英教育,我们建国六十多年来培养了几个“精英”?我们中国科技大学恢复高考三十多年来招收的“少年班”,有几个成为拔尖人才?没有!我们培养出来的是考试的机器!

近来,“均衡教育”、“公平教育”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纷纷提出议案,要求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许许多多不公平的地方,确实需要克服和改进,如教育资源不均问题,“择校生”、 “条子生”问题。最近,为了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教育部专门发了文件,要求撤消“重点校”、“重点班”。出发点是好的,愿望是好的,但是,这是对教育公平的肤浅的认识,这是低水平的公平,这是“集体平庸”的公平,是把最长的“手指”斩短的“公平”。如果这个文件真正实行起来,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这些“官”们不懂得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教育。世界上最讲“人权”和“公平”的美国,它也有排名前100名的大学,排名前100名的中学和排名前100名的小学。

现在存在着一个“二八现象”,20%的人创造世界上80%的财富,世界上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一个爱迪生,改变了整个世界,一个邓小平挽救了整个中国;一个袁隆平解决了中国数千万人的吃饭问题;一个华为的任正非,使中国电信革命提早了好多年;一个比尔·盖茨,可以顶半个法国。如果不把有潜力的精英培养好,如果把长的手指斩短,这不是对中华民族不负责任吗?教育均衡、教育公平是相对的,我是智力超常的学生,我能“吃三碗饭”,你硬要我“吃两碗”,公平吗?

好的学生,确实需要好的学校、好的老师来教育。古代的仲永,从小很聪明,但后来没有成才,是因为没有得到好的老师的教育。西方发达国家,他们搞的是真正的精英教育,对真正有天赋的孩子,他们是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培养他们的。英国的伊顿公学,培养了20多位英国首相,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共培养了12位美国总统,清华大学走出了9位中央政治局常委,18位中央政治局委员。

解决“均衡教育”、“公平教育”问题,不能简单的一撤了之。我们政府,承担基本教育、大众教育、公平教育。我们政府,大力扶持一批高端、高品位的民办学校,精英教育、选择性教育,让高端的民办学校来承担,要想读好学校,多交一点钱就是了。西方发达国家有钱,他们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教育包揽起来,全世界发达国家最好的学校都是私立的,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等。

 

三、走以“因材施教”为核心的课改之路

新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走过十年艰辛之路,很多学校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不少的成果。但是,有相当多的学校,一提课程改革,大家一窝蜂去编教材,一提素质教育,就放任孩子们去唱唱跳跳,在当前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没有改在最根本的点子上。

进行课程改革,要使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现代化是必须的,“繁、难、偏、旧”的教材更新是必须的,落后陈旧的教学方法的改变也是必须的。但这不是最根本的,为什么西南联大的茅草房里面能够培养出杨振宁、丁肇中、李政道这样的大师级的人物来呢?我们要认真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认为,我们过去的教育,最根本的是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我们除了要求政府和社会解决诸多的教育矛盾,营造和谐、绿色的教育生态,为教育的发展营造最佳的环境之外,我们教育内部、我们学校要在课改方面有所作为。

我们富源学校近十年来,一路反思,一路探索,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冲破种种陈规陋俗,革除教育的种种弊端,大胆地闯出一条以构建“因材教育模式”为核心的课改新路。

1、洗洗脑子

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过去的教育,是“一刀切”、“标准件”式的教育,是“千人一面”的教育,是“削峰填谷”的教育。过去的“标准件”式的教育,“用一把尺子来量所有学生”的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全面发展”的教育,严重地阻碍了人的个性的发展,严重地阻碍了人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严重地阻碍精英人才的培养。按上级“规定”,全班人人必须“吃二碗饭”,肚量不大的,他只能“吃一碗饭”的,却天天让他“吃二碗饭”,久而久之,把他的胃撑坏了,最后连“一碗饭”也吃不了,也不想“吃”了。肚量大的,他消化功能好,每天能“吃三碗饭”,但是却不让“吃”,天天只能“吃二碗”,天天饿肚子,他哪有“健壮”可言呢?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经常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研这个,研那个,就是很少有人去研究“人”。

人的结构是橄榄型的,两头小,中间大,百分之十几是特别聪明的,百分之几是比较愚钝的,其余百分之八十多是智力正常的。就是同一类人,有的喜欢“甜”的,有的喜欢“咸”的,有的喜欢文科,有的喜欢理科,有的喜欢唱唱跳跳,有的喜欢涂涂画画,人是“千人千面”的。我们最最需要研究的是不同的人该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去教他,也就是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宋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朱熹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朱熹阐述了孔子最核心的教育思想,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也说过:“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蔡先生告诫我们教育者,不要“守成法”,不要“求划一”,要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自由地发展,最终才能让孩子们成为最有用的人才。

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不应该是被动的,而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教育的任务就是

创造良好的环境,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自由选择,自主学习,自主教育,自主发展。我们要开设“教育超市”,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让学生逐渐转变过去“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老师教什么,大家都学什么”的状况,尽量做到“我想学什么,我就能学什么”,“我想怎么样学,我就能怎么样学”,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的体现,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2、想想法子

1)确立能够统领我们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

根据教育生态理论,以生为本理论,因材施教理论,最佳学习期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现代人”教育理论,基于我们对教育的本质认识,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我们确立了能够统领我们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佳的我。”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千人千面”的教育,是“扬峰填谷”的教育,是“大以大成,小以小成”的教育,要让教育适应每一个学生,我们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允许全面发展、多元发展、有差异发展、终身发展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学生“是铁炼成钢,是木做成梁”。

2)抓“因材教育模式”的关键:

确定目标:培养高分、高能、高德,具有领袖气质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中国

人。

改革“研”: 承认个性,了解个性,研究个性,发展个性。

改革“教”: 因材施教、因材施导、因材评价、因材发展。

改革“学”: “三我”:我要学,我会学,我能行。

“四自”:自由选择,自主学习,自主教育,自主发展。

3)确定“因材教育模式”的教学策略:

因不同的天分而教;

因不同的兴趣爱好而教;

因不同的最佳学习期而教;

因不同的最近发展区而教。

4)寻找“因材教育模式”的突破口:

我们把“兴趣”、“习惯”、“个性”六个字作为“因材教育模式”的突破口。

“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力量是无穷的。

“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个性”-------个性是创造的基因,是创新的源泉,是人发展的动力。  

3、探探路子

1)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实验,探索一条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如积极开展“现代教师形象的塑造与研究”、“理性课堂的实验与研究”、“分层递进教学实验与研究”、“主题特长教学实验与研究”、“‘三学会’自主学习活动研究”、“研究性学习实验与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研究”、“家校互动校外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研究”、“班干部轮流制的实验与研究”、“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实施策略研究”、“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德育实验与研究,“智力超常儿童教育研究”、“因材教育模式的实验与研究”等等。

2)积极实施系统工程:“兴趣培养工程  、习惯养成工程、扬峰填谷工程、“现代君子培育工程、“领袖气质培养工程、“教育超市”工程、办学特色工程、多元评价制度改革工程等等。

3)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多彩世界体育节活动,“青春的旋律”艺术节活动,读书月活动,兴趣周活动,小组合作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式德育活动等等。

4)构建八大校本课程:领袖气质课程,人文素养课程,习惯培养课程,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双语课程,小语种课程,潜能开发课程,个性张扬课程。

3、摘摘果子

1)荣获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首届十佳民办学校、深圳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深圳市高考工作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2)在课改中成长,在成长中推进课改,富源学校培养了一支非常优秀的教师队伍,特级教师、省、市骨干教师有50多名,优秀教师占学校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

3)培养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中考、高考成绩居深圳市同类学校前茅。2005年首届高考至今,有15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有400多位学生考上重点大学,有数十位学生考上剑桥、牛津、帝国理工大学等世界名牌大学。富源学子遍布世界、遍布全国重点院校。历年高考重本上线率平均高达35%,历年中考成绩名列宝安区同类学校前茅,小学教学质量历年名列宝安区前列,幼儿园保教质量享誉周边地区。这里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成绩优秀,而且能力强、品德好。

4)初步形成“因材教育”教学模式。

5)形成领袖气质、武术、双语教学、艺术教育四大办学特色。

6)平安富源、和谐富源、活力富源、七彩富源的办学目标初步实现。

革除教育陈年积弊,探索教育发展新路,我们的教育明天会更好!


(作者,深圳市首届名校长、广东省首届名校长,现任深圳市富源学校校长)

2018.9